6個港人1個「腸易激」,你是其中之一? - 新康來 FRESHLITE|日本No.1後生元專家

6個港人1個「腸易激」,你是其中之一?

問世間,有甚麼比行行下街,忍不住要肚瀉更不幸?

有的話,可能就是無分場合,反覆出現肚瀉、腹痛或便秘、肚脹,甚至係交替出現的腸胃敏感。這就是常見於香港的「腸易激綜合症狀」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(IBS),簡稱「腸易激」)。據2006年進行的「香港人腸胃及情緒健康問題調查」結果顯示(1),每6個香港人,就有1人患「腸易激」。另一調查則顯示,「腸易激」的肚瀉症狀佔40%(5)

 

「腸易激」令生活質素大幅下降

最近,中大醫學院聯同香港輔導教師協會,進行了一項調查,發現近兩成半學生及逾一成受訪家長有中等至嚴重的「腸易激」(2) 。即是受訪者最近一星期因腹痛、腹脹、腹瀉等腸胃問題導致部分日常活動受影響,甚至不能完成大部分學習、工作、社交等日常活動,令生活質素大幅下降(2)

 

腸道壞菌增加 好菌減少 容易誘發「腸易激」

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消化、排毒和免疫器官。人體所需99%(3)的營養由腸道消化吸收;80%(3)的毒素廢物由腸道排出體外;80%(3)的B細胞和50%的T細胞的免疫反應由腸細胞激發。而促進消化吸收、協助排廢排毒和養護腸細胞的關鍵,就是寄居在腸道裡數以萬億計的腸道菌群(gut flora)。

腸道菌群失衡,壞菌增加,好菌減少,就直接影響吸收力,排毒力和免疫力,導致腸胃敏感,功能紊亂,容易誘發「腸易激」(4)

news-images

「腸易激」和抑鬱焦慮息息相關 惡性循環

根據中大醫學院聯同香港輔導教師協會的調查,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的受訪者,都表現出較嚴重的抑鬱及焦慮症狀(2)。「腸易激」和情緒健康息息相關,互為因果。這是因為腸道是人體的「第二大腦」,95%令人愉快的5-羥色胺50%的多巴胺荷爾蒙是在腸道產生,向大腦遞送(3)。抑鬱、焦慮、緊張和壓力大、長期失眠的時候,又更容易誘發肚瀉、腹痛等「腸易激」症狀,造成惡性循環。

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根治「腸易激」,但可經過調和腸道菌群、減少腸道壞菌、恆常運動和均衡飲食等,一步步紓緩腸敏、「腸易激」症狀,全面改善生活質素(4)

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(4)(6),益生菌在腸道協助消化吸收過程中,分泌出的功能性代謝物質可有效抑制腸道壞菌、促進自身好菌增加,有效紓緩「腸易激」。西方科學家們稱這類由「益生菌pro-biotics」分泌的功能性物質為post-biotics。日本學界則稱之為「乳酸菌生產物質」。因為 post-biotics 是益生菌分泌的功能性物質,坊間也有人稱之為「益生菌精華素」。

根據臨床研究,益生菌精華素含豐富短鏈脂肪酸(SCFAs)、功能性蛋白和小分子肽等關鍵營養素(4)(7)。這些關鍵營養素不但可直接被人體吸收,也是腸道壞菌不喜歡、但好菌生存繁殖所需的酸性物質。也因如此,益生菌精華素可有效抑制「壞菌」增生,同時促進腸道自身「好菌」繁殖生長(4)(7),從而調和腸道菌群平衡,加強腸道吸收力、排毒力和免疫力,紓緩腸敏、腸易激,改善皮膚敏感等功效(4)

news-images

所以,相比起目前傳統口服益生活菌,期望用「外來移民」方式,增加腸道好菌數量來紓緩腸胃敏感症狀的方法,效果或並不明顯。而攝取不怕胃酸、可被腸道直接吸收,還可抑制腸道壞菌,從腸道「內部培育」和增加自身好菌數量的益生菌精華素,成為越來越受重視的紓緩腸敏、腸易激,加強抵抗力的方法之一。

益生菌精華素在最近幾年開始成為腸道菌群和微生態調和研究重點。在如何有效提取益生菌精華素,並應用在健康補助上面,還待更多的科學研究投入和實際運用成效檢驗。

 

參考文獻和報導:
(1)        「香港人腸胃及情緒健康問題調查」電話普查 ,2006年
(2)        「中大與輔導教師協會最新調查顯示本港學生患「腸易激」情況令人關注 疫情下壓力上升 籲留意腸胃問題或反映情緒健康響起警號」2021年7月29日
(3)        你的肠道谁守护?—世界肠道健康日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020年6月8日
(4)        Postbiot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early life nutrition and beyond. Int J Mol Sci. 2019; 20(19):4673
(5)        「全港100萬人患腸易激症致胃痙攣及腹瀉 浸大研究:家長給予過大功課壓力有機會引發」2019年6月25日
(6)        The path towards microbiome-based metabolite treatment. Nat Microbiol. 2017; 2:17075
(7)        短鏈脂肪酸在疾病治療中的研究進展。世界華人消化雜誌 2017年5月8日; 25(13): 1179-1186

 

返回網誌